
“输了就没有下次了。”这句张继科多年前的感叹,如今仍在国乒的气氛中回响,提醒人们胜利背后并非没有代价。
亚锦赛的参赛名单公布,王楚钦、孙颖莎领衔全主力出征印度。人们为这份“豪华阵容”鼓掌喝彩的同时,也悄悄出现一个疑问:为什么这次还是用全主力?
01 疲惫之师,再踏征程
展开剩余68%王楚钦刚刚结束WTT中国大满贯的50场高强度比赛,休整时间只有两天,就又要远行出征。这位世界第一,仿佛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。其实,这并非孤例。国乒的核心队员最近的赛程密密麻麻,从沙特到中国,再到印度,连绵的比赛让球员们筋疲力尽。
去年的亚锦赛,女团决赛以1比3不敌日本,关键对手的主力球员连克王艺迪、孙颖莎。失利的阴影还在,主力阵容的再度出征,是否是在对前一次失败过度反应的一种延续?表面上看是更强的实力保障,背后却让人疑惑:是不是在用“势头”和名气来压过新鲜血液的成长机会?
02 被忽视的良机:为何不给新人机会?
这届亚锦赛只有团体赛,是锻炼新人、积累大赛经验的好时机。像向鹏、蒯曼这样的年轻选手,完全具备承担重任的实力和潜力,为什么还要动用整支主力来应对?张继科也曾点出中国乒坛的“残酷求生法则”:“六个人参加比赛,机会没有那么多。”但如今的国乒似乎走向了一个极端——机会过度集中在少数核心球员身上。
现在,是不是该让边缘主力也走进大赛的舞台,接受洗礼、积累经验?从长远来看,若总是让同几张熟脸抢占资源,难免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,年轻人缺乏上位的可持续通道。
03 历史的警示:张继科的教训
张继科以445天内完成大满贯的传奇,背后其实承载着高强度训练和高强度治疗带来的付出——他在里约奥运会对阵丹羽孝希时,已经疲惫到需要教练在场边喊话来唤醒自己,才勉强扭转局势。至今,这种“输不起”的心态,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乒的决策走向。
但问题是:以运动员的健康来换取一时的拼搏,真的值得吗?“话不要说得太满,偶尔输一两场也能接受”这话似乎更有道理。竞技状态总有起伏,为什么非要给自己套上“必须赢、不能输”的枷锁?国乒的辉煌当然要延续,但延续的方式需要更深思熟虑。当我们为主力的拼搏喝彩时,也别忘了,他们也是普通人,并非无坚不摧的神。
总之,关于未来的走向,值得更全面的平衡考量: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,给更多年轻人机会,让团队的深度和后备力量得到真正的积累,避免让“主力光环”成为长期的薄弱点。这样,国乒才能在持续的高水平竞争中,既保持辉煌,也让队伍的未来更稳健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